懂车的都买了斯柯达(斯柯达评论)

作者:汽车网 | 内容提供:http://12364.com/|
605
懂车的都买了斯柯达(斯柯达评论)

导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。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增加,汽车公司也越来越多。每天都在关注一些车企的最新动向。汽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。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,汽车公司也越来越多。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备受关注,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边肖搜集的关于汽车信息的资料(以下内容来自网络非边肖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)

价格下降,销量下滑,品牌没落,惨淡的角落是目前斯柯达品牌的真实市场写照。

6月的一个周末,斯柯达在莘庄中盛商城举办优惠活动,旗下的科米克和速派车型陆续前往展区。该活动与一个月前的SAIC第五届五年购车节挂钩,海报上写着“第五届五年购车节的最后一天”,很像大学城步行街廉价服装店转让时的“抽血大甩卖”。

然而在我观察的三刻钟里,展区的人流量并不乐观。地铁商场,周末时间,这里不缺人气,然而,人们忙忙碌碌,他们购物,他们逛街,却似乎不在乎有这么一个汽车品牌在这里做优惠活动。

在这个固定的租车展区,蔚来、吉利、广丰等品牌纷纷驻足。相对于无人问津的斯柯达,他们至少吸引了行人驻足讨论或者拿出手机拍照。因为太冷清了,展区的工作人员很无聊,要么刷手机,要么互相聊天,甚至直接睡着了。用他们的话来说,这个活动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任务,然后借着购车节的余热刷存在感,和KPI无关。

价格下降,销量下滑,品牌没落,惨淡的角落是目前斯柯达品牌的真实市场写照。

数据显示,2019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为28.2万辆,同比下降17.3%。要知道,2019年初,上汽大众斯柯达就已经提出了年销量50万辆的目标。今年上半年,受疫情等因素影响,斯柯达销量仅为7.74万辆,大幅下滑38.5%,是4月份开始全部门降价后的结果。

明锐国产带来的辉煌过后,现在的孤独是入华15年的斯柯达无法接受的。从中国市场的高开放到低存在感,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斯柯达处于这样的境地呢?

品牌定位造成的尴尬

这是斯柯达集团在中国投产的第三个品牌。

2006年,在与上海大众签署进入中国的协议一年后,这个百年品牌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计划。随后几年,斯柯达相继推出了明锐、景瑞、昊锐、新锐,这些品牌的相继上市,说明当时斯柯达的入华之路还是比较顺利的。

之后的十年,随着明锐等车型的出色表现,斯柯达不甘做大众的绿叶。2016年,斯柯达将旗下所有车型的尾部标识由“上海大众”改为“SAIC斯柯达”,似乎想摆脱大众的影响,作为独立品牌运营。而在4S店门口悬挂‘认识大众的人都买了斯柯达’的横幅,显示了斯柯达试图走出大众品牌阴影的决心和勇气。

当时斯柯达有信心这么做。当时明锐发展势头正盛,斯柯达在华总销量早已突破200万辆。另外,斯柯达品牌历史悠久,不乏底蕴。作为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是顺理成章的。

但在成就200万辆后的发展道路上,斯柯达逐渐遇到瓶颈,市场表现每况愈下。直到今年1月,斯柯达当月销量不足1万辆,同比下降超过70%。“断崖式”的下跌引起了大众的关注,采取了措施:今年4月,全部门大幅降价。当时斯柯达九大车系所有车型均下调官方销售价格,其官方指导价下调7.79万-24.79万元,最高

虽然优惠力度如此之大,优惠车型覆盖全系,但从上半年累计不到8万的销售业绩来看,全系降价并没有解决问题。另一方面,产品与大众的趋同,价格折扣后品牌价值的下降,是斯柯达不愿意看到,甚至不愿提及的。

自30年前加入大众家族,成为集团旗下品牌以来,斯柯达一直背靠大众集团,但品牌影响力一直不温不火。这种表面的品牌影响力没能留住斯柯达的核心受众,导致了产品销量的不稳定。换句话说,斯柯达品牌缺乏卖点和个性。

就产品而言,斯柯达速派和大众帕萨特,斯柯达科迪亚克和大众途观L,斯柯达明锐和大众朗逸,斯柯达景瑞和大众POLO除了logo都是一样的。甚至有的车型可以有全球平台,有很多先进技术,但就市场反馈来说,有天壤之别。

所以斯柯达比大众品牌差一点,已经成为市场共识。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,斯柯达只是一个接近小众的低端品牌。虽然一定程度上对斯柯达不公平,但事实就是如此。究其根本,品牌定位其实是斯柯达发展的祸根。

“斯柯达销量的大幅跳水,有其品牌定位、老款车型配置、产品力不足等自身问题,也有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因素。”有行业分析师表示。外在因素中,无疑是捷达的出现。是的,大众的儿子捷达出来后,价格下降,市场认可度高,缩小了斯柯达的市场,连“德系门将”的称号都保不住了。

不过,正如业内分析人士所说,自身产品的问题也是斯柯达份额暴跌的重要原因。

定量配给带来的产品灾难。

毫无疑问,明锐的强劲表现将斯柯达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一度占据斯柯达销量的半壁江山。

明锐车型诞生十年后,第二代明锐登陆中国,由上海大众负责生产和销售。当时(2007年)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A级车是最受欢迎的车型,比如捷达、桑塔纳、凯越。与这些车型不同,明锐的掀背车空间更大,底盘性能更舒适,价格更低。这些优势使它迅速赢得了许多消费者,最高月销量甚至超过了3万辆。明锐和斯柯达其他车型相比毫无疑问是明星车型。

但是从第三代明锐(即2017款)开始,斯柯达就开始了自己的造妖行为。

为了自行车利润,第三代明锐先后取消了多连杆独立后悬架,去掉了2.0T和1.8T动力的选择。配置方面,明锐比不上同级别的其他竞争对手:前后侧气囊、头部气囊、LED日间行车灯、ESP等安全配置都不是标配。此外,不少车主反映车内劣质隔音材料散发的异味严重,让明锐饱受“毒内饰”的折磨。可惜的是,斯柯达的售后服务不能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,这让抱着欺负客户心态的消费者感到心寒。

如今明锐只能依靠经销商大幅的终端折扣,斯柯达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更多利润、更多销量的算盘只能落空。这种局面的结果是,斯柯达不仅要反思自己的发展战略是否错误,大众集团也要反思把斯柯达作为市场反应实验品的做法。

懂车的都买了斯柯达(斯柯达评论)-第1张图片

还原的做法也出现在科迪亚克和明锐旅行版上。国产版Kodiak的价格与海外原版车型相比,与其配置不是一个级别的。没有Sportline套件,自适应大灯取消,后转向灯降为卤素灯,内饰部分漆包线,植绒材质改为硬塑料,隔音棉减少,后排侧气囊,气帘减少,DCC动态底盘,全景影像,陡坡缓降,无线充电,后排台面全部消失。

斯柯达正在耗尽它在中国奠定了十年的群众基础,这绝对是梦幻般的。

“no for no die,你为什么要试”,捷达品牌在市场不理解斯柯达这种令人困惑的行为时独立出来。随着捷达品牌的独立,大众似乎有意让斯柯达开拓市场。通过降低产品定位和售价,斯柯达和大众品牌可以错位竞争,同时打压自主品牌。但是目前主流自主品牌都已经过了没有竞争力的阶段,斯柯达已经没有优势了。

在大众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之前,奥迪股份公司(中国)首席执行官冯在谈到斯柯达时表示,“斯柯达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我们对斯柯达下半年的市场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。”但是一系列措施能是什么呢?无非就是新车和降低成本。又是一个死循环。毕竟不从产品入手的“复兴”是解决不了品牌困境的。

为了满足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,入华十余年的斯柯达已经步入品牌变革的深水区。斯柯达反映出来的孤独,恰恰是目前很多合资边缘品牌的困境。虽然没有退市,但品牌发展陷入困境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。

7月21日,一辆丹霞橙配色的科洛克驶下上汽大众宁波工厂生产线,这是SAIC斯柯达迎来的第300万辆车。三天后,在成都国际车展上,斯柯达将这辆克洛克的钥匙交给了来自成都的中国市场第300万车主刘先生。

从2005年签约入驻上汽大众,到现在实现300万辆,这对于斯柯达品牌来说绝对是一个里程碑,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就。然而,未来如何在中国市场走下去,是斯柯达无法回避的问题。同时,留给斯柯达的时间也不多了。

相关文章